675.4公里的省思與善同行,天必有償馬英九
縱貫全島西部的台一線,承載了台灣近代發展的大部分歷史記憶。我們的鐵馬行程就在五月的驕陽與細雨中從台一線南端展開,十天的旅程共走了675.4公里,途經70個鄉鎮。從小我就喜歡騎自行車,但這趟單車之旅完全有別於以往的行程或拜訪,在阡陌城鄉間揮汗行進,這一趟下來,我必須說:單車實在是思考國政,深探民意的極佳載具。
##CONTINUE##
這趟旅程的見聞與省思,不是一個人的練習曲,而是一個團隊把政策與理念付諸實行的準備式。對於個人來說,有些事現在不做將來就會後悔;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言,坐失向上提升的關鍵,機會就很難再找回來。
然而在這趟旅程中,有些沉重而真實的情景至今還時常縈繞在我的心中:
我看見陽光親炙的芒果飽滿欲滴,而農友們卻為產銷通路在發愁;
我看見因為地下水超抽而下沉的海岸與陷在水裡的古厝;
我騎進煙囪林立的重化工業區,體會居民鎮日與臭味為鄰的委屈。
我看到南台灣稻穀與甘蔗欣欣向榮,但村子因人口流失而聽不到孩子的歡笑聲;
我看到在田間三個加起來超過兩百歲的阿嬤,俯首撿拾一斤二塊錢的甘藷。
一路上我常見到的借款與離婚的電話噴漆,生意蕭條的檳榔攤與田間溝邊被惡意傾倒的垃圾。在滿是政黨初選幡旗飛揚的街景背後,其實是台灣凋敝的農村。
我看見中部的海線鄉鎮,風景絕美卻連僅剩的火車都要減班;
我想起高鐵飛快的穿越城鄉,但許多小鎮連接駁的公車都沒有;
我看到都會區的孩子教育與生活已經和世界接軌,而鄉間的國小面卻臨減班,甚至於廢校的命運。
在途經的三十多條河川中,環保團體的朋友告訴我,許多砂石的暴利破壞了河防安全,也汙染了地方政治,而其中藍綠都有份。
我想到國民黨在戰後經濟發展的成績固然有目共睹,卻常落入開發的偏執裡,對生態保育與人文的重建,應該要付出更多。
跨過北回歸線時,我驀然發覺金黃的穀子變成青翠待熟稻田,我在想為何穀果早熟的南方卻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成為受害最深的地區,這非關藍綠的政治板塊,而是均衡發展的正義問題。但若已立足於國際分工的北台灣不能充份理解南台灣面對空洞化的憂心,就會讓是似而非的偏見繼續分化台灣。
在十天的旅程中,即使台北政壇仍舊口水滿天,我每天還是看到許多振奮人心的人與事:
我看到兩個女生可以在網路上相約單車環島,高雄縣林園鄉汕尾國小師生把古老的藝術-車鼓陣發揚更新;
我也看到社區與學者可以為史前遺址聯袂奔走,老街的居民團結催生新組織。
我訪問的企業的經營者兢兢業業,面對嚴酷競爭仍然逆勢成長,立足於國際;
我也看到花農與生機飲食展現了農業的新活力,身障者開朗樂觀地面對人生。
每一場座談與校園演講,我自問該如何讓台灣的生機再現,才不會辜負青年們
一張張熱切的臉龐;面對亞洲的競爭,台灣不要變成孤立的古巴,我們要更自信與開放,就從陽光燦爛的南台灣開始。
自行車的精神就是簡便、自由及對環境友善。這次我們的旅程結合了網路與許多志工,即時呈現了許多主流媒體以外的現場資訊,讓許多不能親身騎車的朋友也能分享。我們有自信台灣不應只是生產自行車的大國,更有可能成為是綠色運輸與生態旅遊的典範。
感謝台一線的山川水土與豐厚人情,在我人生面臨挑戰的重要關頭,重新發現奮進的力量,也讓大家跳脫刻板的分類,重新發現不同的馬英九。
感謝謝謝黃進寶老師和他的團隊,他們是一群用自行車來修行的人,在一踏一輪跡中振奮自我、振奮同騎的車友,也振奮徬徨的人心。
感謝沿途陪騎與接待的好友,你們的熱情與良善,讓我在每一杯水與每一碗粥飯中,找到堅持下去的力量。
感謝鼓勵與提出批評的朋友,你們的諍言將會鞭策我在改革的路上有進無退。
從鵝鑾鼻到富貴角,從街頭的加油聲到問題的現場,我再次領悟了「風是有味道」的真諦,在我們滴下的汗水中,有別人不易體會的真情。
正因為我們深愛這塊土地,不容她被耽誤而沉淪,所以我們必須加快腳步,全力以赴,與善同行,天必有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