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4日 星期一

自行車與部落格

林正修 中國時報 2007.05.14

在自行車的愛好者與部落格之間,存在一個政治創新與社會進步的巨大可能。
##CONTINUE##
如果說網站像汽車一樣是資訊世界運轉的主要單元,部落格就像網路世界的自行車。從氣質來看,單車愛好者與部落客都有愛好自我表現與講究細節的傾向,兩者大都有種「閒逛」的氣質,可以輕鬆移行卻非主要流量的運具。兩者間的相似之處還在於自我矛盾的特質,自行車明明是城市專業階層的新寵,卻一心嚮往自然田野的風情,就像網誌看似在獨白,其實在廣播。

自從石油世紀登場汽車當道以來,自行車就從主流的運具選項中退場,成為休閒與競技的項目。即便自行車從來不缺忠誠的愛好者,卻也從來沒有改變這一事實。但能源短缺與全球暖化,使石油經濟時代的思維倍受挑戰,資訊革命重構了距離的社會定義,也改變了運輸的需要與政治生活。

時至今日,沒有人會低估網路的政治能量,自行車雖然長期是環保節能的象徵,但並不多人理解自行車的政治潛能,及可能的社會預警作用。

一個是退場的運具,一個是新豋場的傳媒,說兩者之間的政治創新,是指利用新的社經形勢,重新界定自行車的技術意義與社會功能,創造一種新的社會氛圍,帶來實質的變革,這必須從路人講起。

「路人」是一個古典的政治比喻,意指大家都是短暫過客,誰也不顧誰的情境。整個現代社會的凝聚的機制可形象的說,就是把路人變成公民的過程。而自行車正是一種有潛力的路人。自行車的社群加入門檻不高,即便有少數競技社群,車友俱樂部像是小型社會的縮影,社會代表性是動員能量的基礎。自行車強調對自我體能的節制與善用,對環境的友善。他們關心安全,空氣,景觀與路權,自行車的愛好者幾乎成為無害的壓力團體,現下自行車社群欠缺的,是結合網路參與公共事務的習慣。

如果我們把單車客看成裝上輪子的公民,而把部落客視為有搜尋力的路人,只要讓每個公民隨時可得網路與自行車兩個裝備,社會就有了機動性也有了穿透力。

但自行車要真正改變劣勢,還必須在戰略上回應兩個問題:

其一是自行車的定義。對我來說只要可用人力參與的運具都可以叫自行車,舉凡電力助行車,三輪車,輪椅,所以兩輪未必是特徵,無動力也非要件。寬鬆的定義可以形成廣泛的政治同盟,在路權的爭奪上,對手是石油與汽車製造的產業恐龍,公共運輸特是友軍,用路人是最後的大陪審團。

其二是如何介入主流的政治。網路改變了生活,但網路不可能取代全部的政治生活,實體與虛擬的有機組合,才是新政治的決勝關鍵。

網路與自行車測試治理者與消費者想像力極限,對政治人物而言,自行車結合機動與親切,同時也讓選民進距離觀察考評公眾人物,對民眾而言,單車結合網路,可能是保衛家園的好幫手,也可能是環境監測的利器。單車與網路是新政治的水溫表,對此二者的生疏可以測知政治人物的老化指數。把自行車的議題變成檢驗政黨與政治人物的重要參考,綠色運輸才有可能。

讓自行車重新回到日常公共生活,在後工業化社會中有著深層的解放意義,自行車破除我們對機械速度拜物性迷戀,證明了流動移行可以是逾越而非破壞性的,從這一層意義言而,自行車是文明自省的指標。部落格是網路世界的升級,不知道實體的馬路世界,是否也有2.0的革命?

沒有留言: